把第二篇資格考論文初稿寫完後,終於有空檔把這篇延宕已久的文章清理出來,順便把我今年的小聯盟報導做個結尾。也總算讓我們再回到東部聯盟,今年的報導,既然從東部聯盟開始,在此結束,算是有始有終吧!
今年東部聯盟的王者 Altoona Curve(隊史上首度封王),在8月20日到訪Binghamton,這是兩隊本季最後一次交手。這一次,不再讓我們苦等,陳鏞基在首戰就奉派上場,擔任先發左外野手,棒次比上次到Binghamton比賽時提前一棒,是第七棒。
好消息是,陳鏞基的打擊狀況明顯比六月底剛移籍到東部聯盟時好得多,在第一次打席擊出游擊滾地球出局後,四局上擔任守棒打者時,擊出沿三壘邊線的強襲二壘安打。打擊狀況也反應在對投手的纏鬥能力上,這時,想讓陳鏞基出局的話,投手必須要多投幾個球才行。
然而,他的打擊始終找不回當年高峰時期的感覺,由於這場球一路打到延長的第十二局,陳鏞基有多達六次的打擊機會,後四次打擊,分別吞下一次三振,一次三壘滾地出局,另有兩次是外野飛球出局,而這兩個飛球,無論是在中間方向或是在右外野,都不深遠。也就是說,直到今年將近球季末,陳鏞基還是比較無法有較紮實的擊球。
至於在守備方面,不同於他在東部聯盟初登場時,六局守備中完全沒有球向他招呼,這場比賽就有較多的考驗。三局下,Binghamton Mets無人出局攻佔二、三壘時,打者擊出一個不算很深遠的飛球,陳鏞基接球後,選擇封阻由二壘往三壘推進的跑者,結果是safe,這一個球,恐怕一般外野手來傳,只要準確的話,應該都是出局的結果,也讓我覺得,在外野,他的傳球肩力似乎不太夠。
此外,七局下,首棒打者擊出左外野滾地安打,但陳鏞基在處理上發生失誤,讓跑者直接推進到得點圈。儘管陳鏞基來到Altoona Curve與東部聯盟之後,除了擔任指定打擊外,大部分的時間是擔任左外野手,但外野,終究還不是他吃飯的地方。
賽後會面時,跟陳鏞基恭賀,終於看到他打安打了,他笑著說:「再不安打的話,很快又要沒有工作了!」
此刻,陳鏞基今年的小聯盟球季已經結束了,然而需要舞台的他,將會代表中華隊,參加末代洲際盃,以及亞運。當然,這時候打中華隊,是一個頗大的挑戰,以中華隊目前的規劃來看,期待陳鏞基承擔的是內野守備,無論是與胡金龍組成國內球迷期待看到的「金鏞連線」,或是在三壘守備戰力相對薄弱下,如同2004年奧運一樣,接掌這個hot corner。然而,畢竟他今年在 Altoona Curve,守內野的場次太少,儘管打了十幾年的球,但這種守位轉換的難度,之前其他球迷訪問陳鏞基時,他自己也有提到,更何況亞運要遭遇的南韓重砲群,比賽強度之高,比起AA層級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。而他的打擊狀況,也已經不是當年2006亞運,能單場雙響的主力重砲了。
站在球迷的立場,就是幫他加油。
至於未來呢,其實,六月底跟他聊時,就談到了這個問題。他說,當被運動家隊釋出後,他的想法是,如果沒有球隊要他,那也好,就是回台灣打中華隊。包括與我的聊天,以及與其他球迷作者聊天時,都可以令人感受到,旅美多年的陳鏞基,在飽經傷痛之苦與小聯盟生涯的舟車勞頓後,已經有不同的人生規劃,興起一股「不如歸去」的念頭。
當然,人生不會只有棒球這條路,而在離大聯盟越來越遠的情況下,早點轉換跑道,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站在球迷的立場,無論他的選擇是什麼,自然是祝福他。然而,看著一位曾經距離大聯盟這麼近的好手,在殘酷的人肉市場,以及當年國家隊不當地使用下,逐漸損落,無論如何,自然是百感交集,幾絲惆悵,幾許不捨。這篇文章一直被我延宕著,一方面是在忙其他事,但或許也是刻意的,讓自己或躲或逃,不願意真的面對這一頁!
在有一點情緒中,結束今年的小聯盟報導,何其有幸,能與散佈七大聯盟的選手,在8座球場,共同經歷37場比賽,無論他們是否在場上。經歷李振昌的AA的初登板,首勝以及第一個中繼點,張耀文職業生涯的首次救援成功…許多林林總總,記憶太深刻。而在Binghamton,也貫徹自己在球季初的誓言:不錯過任何台灣選手在此出賽的場次,因為在小聯盟的辛苦過程中,這些來自家鄉的選手更需要掌聲。
對我而言,也是一個特別的人生經歷,身在異鄉,也不在球界,但依然追逐屬於自己的棒球夢,也很高興能與其他喜歡棒球的朋友,分享這些經歷。
我也不知道,自己以後還有沒有機會這樣寫,畢竟這需要各種條件的配合才可能,就看棒球之神,是否這樣同在與帶領了!
發佈留言